信息公开网

Information

档案馆(校史馆)与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暨传承抗战精神——新生入学教育之与抗战烈士后代面对面访谈”

9月15日,档案馆(校史馆)与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在中传学术中心联合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暨传承抗战精神——新生入学教育之与抗战烈士后代面对面访谈”。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绍华,张自忠之外孙车晴,佟麟阁之孙佟晓冬,谢振平孙女谢咏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斌,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馆长王志丹,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姜纳新,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洋红琳、五级组织员王静东,以及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馆员,档案馆(校史馆)教职工,2025级新生代表出席活动。

姜纳新在欢迎辞中表示,在今年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档案馆(校史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与抗战烈士后代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让同学们跳出课本,近距离聆听先烈后代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与抗战英雄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感受先辈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家国担当与坚定信仰,自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专业报国使命情怀,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力量,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而思考作为新时代传媒人,如何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传播好中国红色文化,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此告慰先烈,不负这盛世韶华。档案馆(校史馆)将在后续工作中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更多沉睡在档案中的故事“活起来”,精心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形式新颖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让历史档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王志丹在致辞中指出,八十载春秋更迭,未曾磨灭那段血火淬炼的民族记忆。当九一八的枪声划破长夜,当平型关的捷报点燃希望,四万万同胞以“血肉长城”的壮烈,书写了近代中国反抗外侮的辉煌篇章。档案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故事”,高校有最蓬勃的“中国力量”,当把档案的“根”扎进青年的心田,结出的必将是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的“果”。东城区档案馆与中国传媒大学档案馆自建立共建关系以来,双方秉承资源共享,持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路径,未来将以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的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工作。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学生演唱歌曲《共和国摇篮》拉开了访谈的序幕。

在访谈环节,车晴教授披露了长城抗战喜峰口大捷中,张自忠与冯治安指挥部队以劣势装备重创日军所展现的卓越军事才能与民族气节。

佟晓冬老师以“南苑殉国”细节再现祖父“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铁骨。

谢咏才教授依据历史档案,还原了祖父在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中救治中国伤兵直至被捕牺牲的悲壮历程。

周斌副研究员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系统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北的殖民扩张脉络,重点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北平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细节,并全面阐释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凝聚全民族力量。

抗战烈士后代的深情讲述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访谈结束后,王志丹向抗战烈士后代赠送《紫禁之东光影流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文集(乾卷·坤卷)》,中国传媒大学新生代表向抗战烈士后代敬献鲜花。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学生演唱歌曲《不忘初心》,献给所有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献给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

李洋红琳在活动结束后接受北京电视台《都市阳光》栏目、东城区融媒中心、《新东城报》等媒体采访时感谢东城区档案馆和学校档案馆以口述历史+学术对话的形式,带来了一堂鲜活而深刻的思政课。这次活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校训中的“立德”真正落到了实处,让抗战精神从档案中走出来、在讲述中活起来,实现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作为教师,我们将用好这次活动的成果,将其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仰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级新生代表郑晨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够参加这样一场深刻而庄严的活动,内心非常激动,聆听抗战烈士后代的讲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年一代肩负着传承历史、守护和平的责任,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做一名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