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网

Information

第四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在中传成功举行

(通讯员 于淑婧 苏颖)5月15日,“第四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在中传国际交流中心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和政治传播研究所承办,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和国家治理研究院协办。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副校长李新军,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景跃进,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等嘉宾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主持。

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教授出席论坛并讲话。廖书记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在充分肯定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传播研究各项建设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媒大学提出的“以媒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学界的高度认同。他向论坛嘉宾具体介绍了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及政治传播研究所、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一体三柱”的架构格局,以及“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同时结合个人关于“媒介与社会同构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信息传播”“跨文化传播”“传媒责任”是学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三个重大着力点。

廖书记指出,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以媒介为基础的国家治理和世界文明互鉴的步伐会大大加快。在此背景下,政治传播的责任空前增强,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是重要的窗口期,政治传播研究应该向更深广更前沿的领域推进,必将大有可为。

廖书记还指出,基于信息计算的信息传播代表着未来的新走向、大趋势,国际传播要实现从“语言传播”到“文化传播”的跨越,据此,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深耕交叉学科,大力推进计算广告学、计算传播学、基于国别研究的跨文化国际传播等新的专业建设,热切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

李新军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政治传播是学校开展一系列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改革创新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近两年围绕“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快相关科学研究,培养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人才。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指出,人类怎么做是政治,怎么说是传播,政治的知行合一是政治传播。国家治理的目的和政治传播的价值旨归都在于美好政治秩序和美好政治生活。他还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我校围绕“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开展的学科建设,学校迅速完成了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本硕博三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制,组建了政治传播系,在全国乃至全球政治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了先机。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12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政治传播前沿话题发表了演讲。大会第一阶段发言由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聚焦于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指出政治传播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政治传播怎么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力的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跨文化传播的理念误区及解决方法,指出面向当前复杂的传播环境,要以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为导向,坚持双向交流。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教授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发文及其影响为例,对基于网络新媒体的“轻传播”做了理论假设和建构。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以疫情期间《新闻联播》对美国疫情的报道为例,说明了数据流和数据源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内容推荐算法对政治传播产生的影响及其治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竹汝教授围绕民主的实践与话语,探讨了民主与政治传播的关系,分析了“全过程民主”的内涵。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教授结合武汉一线疫情新闻发布的亲身经历,提出了5G全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新挑战、新平台、新特点、新规律和新实践。评议环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景跃进教授对演讲嘉宾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在世界变局和媒体变革中讨论政治传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由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教授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教授从国际政治理论出发,考察了国际传播效果困境的客观必然性,指出应构建目标多层、主体多元、策略多样的面向不同对象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庞金友教授分析了大变局时代政治传播所面临的后真相政治的泛滥、极化政治的出现、数字不平等的陷阱、视觉政治的错觉、智能政治的风险等五大困境,提出了面向大变局的政治传播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云泽教授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恐慌情绪造成群体认知障碍的原因及过程,指出恐慌情绪具有高传染性,在群体的影响下会产生认知障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教授通过对14个国家社交媒体账号互动关系的研究,从互联网空间探讨了政治传播的规律以及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教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理念演变的历史进程,提出新时期对外传播理念要实现从对外宣传向对外传播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何晶教授分析了作为技术的算法和权力的算法,指出算法能够通过影响公众表达,对政治传播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评议环节,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传播系主任、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白文刚教授提出从长时段历史向度和文明传播的视野出发,构建新的世界史观可能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政治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下午的分论坛研讨中,来自29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65名学者围绕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世界大变局与全球政治传播新进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向度、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前沿方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分论坛还设置有博士生论坛,来自不同高校的博士生就前沿话题进行了探索和对话。分论坛研讨中,学者学子们思想碰撞、各抒己见,体现出了高水准的学术功底与思想活力。

本届论坛对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和大变局时代政治传播面临的先机、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政治传播的新局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的政治传播未来面向等议题展开的深入热烈探讨,体现了政治传播是关乎人类美好生活和政治发展、横跨多元学科的重要领域,推动了对全球政治传播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的跟进,拓深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核心问题和重要议题的路径,引领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未来方向与关切点,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受益于学界、业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已初步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标志性论坛。前三届论坛分别于2015年5月16日、2017年5月13日、2019年5月11日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成果集结出版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1辑、第2辑、第3辑),打造出展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精品的学术论辑。“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致力于搭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高端学术平台,促进中国政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交汇贯通及政治传播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探讨政治传播研究的新问题、新趋向,助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推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持续、健康、深入发展。

本届论坛以“先机与新局:面向未来的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50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与会交流。

论坛得到《现代传播》《社会科学》《国际新闻界》《行政论坛》《新闻与传播评论》《学术界》《南京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等学术期刊、网站和出版机构支持。

(编辑:阎玺)